To read Chinese, switch the browser's encoding to "Chinese Simplified".
批评……
话说《联合早报》台湾特约记者专访谢长廷的新闻里出现了“孰谁”这一用词,过两天就有人在一个台湾部落格中数落这名特约记者和《联合早报》,说这么明显的错误也能通过记者和编辑一关关的审查。
批评的关键在于“孰”和“谁”的字义相同,批评者显然“不齿”这样的叠词用法。
有想法就表达,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但如果没有把功课做好就无矢放的,只会落人笑柄。
华文报集团有定期“出版”名为《编采》的文字集,用意在于找出平时出版出现的文字问题,然后加以研究、讨论或讲解。这一期,“孰谁”上榜了,不是指责这样的用法错了,而是找出了典籍来说明“孰谁”其实是可当成“何人”用,并不是文法错误,让新闻工作者能从中学习。
写部落格的那名批评者如果知道“孰谁”的由来,不知作何感想?会否汗颜?
再说,了解新闻作业的人都应该知道,每天的出版都是冲线作业,记者和编辑尽可能做到最好,把错误剔除掉,但基于作业的实际运作,不可能有时间来校对几十遍。
只有不懂得新闻作业的人,才会误以为报纸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中国、台湾、香港,或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种语文的报章,都不会是完美的,没有一家报社会敢许下这样的承诺。错误的东西永远都是错的,它不会改变,但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本质,也就是说它是不是一个genuine mist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