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的莫名世界 ~左想右想 什么都别想~: July 2007
30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17:24 ¡¹



翁美玲……

TVBJ上星期六重播了1985年4月的一个大型特备综艺节目,看见了TVB当年的当红花旦翁美玲,她满脸笑容地载歌载舞,右边是最佳拍档黄日华,左边是男友汤镇业。

很怀念翁美玲的笑容,很甜美,就连生气嘟起嘴的样子也是甜甜的。她在芳华正茂时香消玉陨,只留下无限遗憾。可惜。

翁美玲是自杀死的。就在那个大型特备综艺节目之后的一个月,那笑容就此不复存在。

我当年还在念小学三年级。那一个傍晚,在小贩中心帮忙母亲之后,回家途中买了《新明日报》和《联合晚报》,头条是翁美玲前一天自杀身亡的消息,里里外外都是相关报道。

巴士从皇后坊(Empress Place)开往红山的途中,我不断翻阅报纸。据报道,翁美玲和男友汤镇业(当红小生)闹别扭,吓唬他说要开煤气自杀,结果不幸弄假成真。

翁美玲自杀的消息震撼了本地华人社群,大家都在谈论“黄蓉死了”的事。

无法忘记那趟回家的巴士,巴士里的空气仿佛凝结起来,很沉重很沉重。虽然非亲非故,但可以说是让我第一次“正视”死亡这件事。脑海里当时不断闪过“为什么要这么傻?”、“有什么事值得自杀?”、“难道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等问句,完全不是9岁孩童在正常情况下会去想的事情。

翁美玲,强迫了我的成长。想起来只觉得不可思议。怀念那笑容……



3 comment

28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3:40 ¡¹



回来……

好友要归队了。大约一年前出走,决定到外头闯闯,尝试不一样的工作。

如今回来,她不是没有挣扎过的。当时出走时怀抱的理想,不得不放弃。

其他人会怎么看她?或许会认为她闯天下不成功才吃回头草,或许会有些莫名其妙的眼光。

真不应该这么想。到外头转一圈没什么不好,换一份工作、换换环境、换换视野,也换换心情。

尽管结果可能不如人意,但是这么一个detour能让人更清楚未来的方向。Detour的过程是好是坏,都是难得的生命经验。

欢迎归队!



2 comment

26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11:07 ¡¹



新闻造假……

同事制作的“文洁报报世界”vodcast,谈的是最近一连串的假新闻事件,结尾提到了媒体的诚实度受到考验。看罢,很有感触。

从事新闻工作,除了热忱,正义感和诚实心也不可少,尤其是在采访和报道社会新闻时更凸显拥有这些特质的重要性。

这样的特质,任何人的个性里都可能缺一块,当然也可能有新闻工作者逃不出这个大自然定律,因此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能出现新闻造假的事件。

采访新闻好几年,也碰过一些“怪怪”的情况。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发生的一起建筑工地土崩导致周围发生严重地陷的意外,一家媒体当时的报道真让我傻眼。

旁边的一栋公寓范围内,马路上有明显的裂痕,更可怕的是,电力站更下陷了大约一到两公尺(1~2m)。那时我也同时在为(合并前的)优频道采访电视新闻,刻意蹲了在电力站旁没有下陷的地上作现场描述,让观众有更明显的对比感。

如果再加上有公寓住户忙着搬家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我当下以为公寓住户觉得害怕,吓得马上搬家。作为记者的即时反应是立刻上前采访,问清楚之后才知道原来公寓早前已经集体出售,有住户一早就安排好当天搬家,同地陷意外毫无关系。

没想到,某家媒体把公寓住户搬家的画面和地陷意外刻意扯在一块儿,报道成是地陷把住户吓得都落跑了。新闻的耸动性提升了很多。不知情的公众,真会以为那就是实情。

不知道是那家媒体的哪个工作流程出了问题。是采访的记者?是编导?是统筹指挥的老板?虽然只是那条新闻中的一部分而已,但毕竟是在歪曲事实,算得上是新闻造假。

只有感叹。




2 comment

25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0:02 ¡¹



倦……

“我知一切来日可淡忘,泪水会渐干,我只不满时日仿佛停顿,容人偷回望。夜可知我累,无力忍眼泪,厌在无声夜里,无声独去。”

非常非常喜欢叶德娴的这首《倦》,写词人是已故著名香港填词人林振强。小时候还在念书的时候,其实也不懂大人的世界,但已经很被这首歌的词曲给打动。

年纪越大,越能感受歌词的意境。曾经试过在关了灯的夜里一边听着这首歌,一边哼唱,眼泪就不自主地滑下脸颊。一点也不是夸张。

欣赏林振强的文笔,整首词没有出现“倦”字,而是用“红叶”、“繁星”、“寒风”等勾勒出那种凄清、无奈、无力的氛围,一不小心就钻进人的心里去了。


过了几年,叶德娴唱了另一首风格相近的《变》,填词人换成了陈永辉,功力不如林振强,歌词的意境输《倦》,但仍然能触人心弦。

“像冷风偶遇,像雨水散聚,人是每刻在无情地变。有谁做到,紧守明天,过去今日始终都变。”


这两首歌,让我更喜欢叶德娴。她的歌声仿佛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很对味。梅艳芳后来也重唱了这两首歌,同样唱出了愁绪,至今我也还在一直重听。

介绍这两首歌给大家,希望你也喜欢。




0 comment

24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3:19 ¡¹



7年……

“夜幕低垂,心和天一样黑
情绪很疲惫,已容不下伤悲……”

很喜欢张学友的这首歌,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Creative Zen反复地播着。

几乎没有意识到今天是7月24日,直到接近傍晚时分同ML谈起时才猛然想起。原来,我踏进报馆当记者已经7年了。

近几年,都说想和当天一起报到的同事朋友在“周年庆”吃顿饭,但每每都因种种因素而错过。直到JX离开报馆了,这样的“庆祝会”都没有发生过,遗憾得很。

不愿今天又像往年那样草草消磨,见HH有上班,赶快约她和她老公一块儿去吃顿好的晚餐,说是犒赏犒赏自己。但天意弄人,最后还是落得在对面的咖啡店解决晚餐。

更没料到,几个人晚上的一阵笑声引来误会,身边的气氛突然僵硬得不得了,心情荡到了谷底。明后两天清年假,人不在,希望一切都能冲淡。

竟然是这样地又过了一个7月24日。很不愿意,但又无法让时光倒回来改变些什么。

YT说,既然休假,就什么都别想,好好enjoy假期。笑着回应说,受了伤,假期看来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休息两天,是该好好养养脚伤。两天,也能好好地回想回想,过去的7年是怎么过的。回顾,总能成为人行动的动力。

两天能学习到什么?能不能学会凡事不要太执著?



0 comment

23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13:48 ¡¹



倒霉……

一不离二,二不离三?倒霉事真的是一件接一件。

昨天一大早出门,才刚下楼,就在组屋void deck被脚踏车撞倒。脚踏车从盲点驶出来,横冲直撞,我还来不及反应,就倒了在地上。在还未回过神之际,肇事者已经逃之夭夭。当下除了一肚子气,就只有感觉痛。

按摩师看了看,说是我的右脚踝韧带拉伤了,少说要两三个星期才会完全复原,这阵子要很小心。听了,心凉了一大截。

晚上在家里上厕所,因为右脚没力,结果重重地摔了一交。这回不只是右脚有事,连左大腿的肌肉也拉伤了,右手掌和手臂撞上了马桶。又是入心入肺的痛。

以为过了一天,厄运应该也就此打住了吧。上班途中,鞋子踩到口香糖,狼狈地把右脚抬起以清除口香糖。好不容易把口香糖拔干净,才发现靠在柱子上的右手臂沾了未干的蓝色油漆。

天啊!真是倒霉到家了。拼命地左搓右揉,终于把油漆给硬搓掉了。但是,手臂也红肿了一大块。

上星期看一个命理电视节目,说我这个生肖的人本星期“走屎运”。真不知道该说那个师傅灵验,还是我很倒霉。



5 comment

18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00:00 ¡¹



不愉快的循环……

同老朋友通过sms聊天,发现自己原来早已经堕入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当中。

其实并非不自知,只不过是不愿正视。这么聊了一聊,无意中把埋在心底多时的问题又给引了出来,似乎在强迫自己要去面对这个问题。但是,仍然不愿意。

也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反应。或许是舍不得些什么,又莫非是不想改变些什么,尽管知道这样的改变或许真的很必要。

还没想到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更正确地说,是不想去解决问题。

简直是自己找罪受,不好的情绪无法扫除,就只有继续影响一些其他事物和心情。恶性循环,生生不息。人,真是犯贱。



2 comment

16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18:19 ¡¹



起价……

上星期某晚上帮忙同事打包晚餐,在某家店买杯装玉米,惊觉售价竟然调高到$2.55!

这家店的玉米原本就卖得不便宜,要整整$2,比pasar malam(夜市)的$1或$1.50贵很多。当然的,成本不同,产品售价自然不同,但那样的售价已经叫喜欢吃玉米的消费者吃不消,现在竟然还飙涨超过超过25%!

GST也不过调高2%,25%涨幅怎不让人觉得是在趁火打劫呢?这家店的广告不是说优惠价格不变吗?

遥想几年前GST上一回调高时,这家店也说价格不变,结果被一些眼尖的人发现变的是材料,以鱼肉汉堡包为例子,夹在中间的乳酪从一整片减少到只有半片。

如今的情况如何,不是很清楚,因为很少很少光顾这家店,但猜想是套餐价格不变,其他产品可未必如此。

看板上写说,玉米和另一样苹果甜点的单点价格为$2.55,连同套餐买则只要$1。$2.55可是$1的两倍半,之间的price jack-up实在惊人。以一般情况而言,商家是不做亏本生意的,尤其是长时间的亏本生意更不会有人做。按这个逻辑来看,$1应该是有盈利的,即使不多,那么$2.55能带来多少盈利呢?

昨天和脚底按摩师聊天时,他有点无奈地说,自7月1日以来,百物价格腾飞。政府说调一调GST,对人民的冲击的确是很大,此乃不争的事实,也只能安慰他说大家都得小心花费。

虽然经济增长数字很好看,但毕竟只是台面上的东西,百姓只觉得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手指头动一动,真的能碾死很多蝼蚁。



5 comment

15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3:18 ¡¹



怎样了?

今天晚上的心情有点沉重。

刚看了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的“Seconds from Disaster”,这一集探讨了2004年南亚大海啸的成因。一边看,不住回想两年半前在泰国采访海啸灾难的景象,以及一年半前重回现场采访劫后一周年的情况。

没想到时间一晃,再过大概五个月,就是海啸灾难三周年了。科学家们经过了这些日子的研究和调查,对于当初的事发原因多少有了解答,但有些谜团至今还无法解开。

看了节目,才知道原来当时引发海啸的那场地震的强度可能不只是当下探测的里氏8.6级,而是破了表,也就是连仪器也无法准确测量出。经过一再假设、一再推翻、一再研究、一再证实,科学家终于能合理解释为何海啸来袭得如此快,以及浪头为何如此高。作为观众,越是看下去,越觉得心惊。

不禁在想,当年两度采访时载送过我们的包车司机Sat现在过得怎样?

Kho Phi Phi(披披岛)上那个失去去了母亲、又无法同父亲和弟弟相聚的小男孩,现在如何了?他还有继续在写文章抒发心情吗?

Khaolak(柯叻)那名重建家族酒店的美丽女郎还好吗?酒店怎样了?整个Khaolak度假酒店区都恢复了生气没?

在Phuket(普吉岛)海滩讨生活的变性人Linda,完成了他(她)梦寐以求的手术了吗?又或者是放弃了灯红酒绿的生活,回家乡继续当美发师了?

堕入时光隧道不住地想,让人真想重返旧地看看。



1 comment

11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0:48 ¡¹



感人的故事……

新加坡的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在网上进行“最喜欢的英文词汇”投选,今天公布投选成绩,我和YT合作报道。

老板昨天和我们讨论要以什么角度来呈现这则热点新闻,决定在报道事件以外,还找不同社会层面的人来谈荣登冠军宝座的词汇。我们都猜应该会是LOVE当选,八九不离十。既然如此,老板认为在设定的受访者时,应该找一个“死过翻生”的人来谈LOVE对他的意义。

我和YT翻查过往的新闻报道记录,找到了一个曾经因为服食迷幻药坠楼但又大难不死的男子,把他锁定为受访目标。出乎意料之外,通过中途之家很快就联络上了这名前嗜毒者,他还很干脆地答应在今天下午成绩出炉之后受访。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原来他有一段非比寻常的姻缘。特别的不是一个四肢健全的女子爱上必须在轮椅上度过下半生的前嗜毒者,而是两人如何结缘。由于明天的《我报》此刻还在排版,不方便透露太多,能够说的是过程比电视剧剧情还要离奇,不但造就了一段姻缘,还救了一条人命。

坐在我对面的MW说,听我做电话访问,内容肉麻得让她起鸡皮疙瘩。自己也有一点这种感觉,但感受更大的是爱原来真的如此神奇,就在你意想不到、毫无准备的当儿就来临,而此爱未必只是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之爱意。

想知道这名前嗜毒者的故事吗?要留意明天(12/07)的《我报》哦。




6 comment

07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01:30 ¡¹



利用……

环保不是应该很“peace”的吗?

星期五傍晚写世界新闻时,写到香港和台湾民众为了限量发行的名牌时尚环保购物袋而疯狂,觉得很不可思议。千人漏夜排队、人挤人、人踏人、受伤的受伤、中暑的中暑,现场乱糟糟的画面不难想象。

魔力那么大,因为是英国著名设计师Anya Hindmarch的作品,名为“I'm NOT A Plastic bag”,来头可不小。设计简单、价格便宜,不像这名设计师平常的作品那么昂贵。

刚看了中天频道的电视新闻,台湾民众抢购环保袋的画面,简直只有“恐怖”二字可以形容,比之前写新闻时的想象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场大家骂来骂去,已经濒临失去理智的边缘。

不过是一个环保袋,有必要搞成这样吗?不排除当中真有人喜欢这款环保袋而一心要买到手,但更多人应该是爱慕虚荣,要以低廉价格拥有一个名牌时尚包包来炫耀,也应该是有那些无法忍受自己追不上潮流的人,更有人是要把抢购而来的包包拿来炒卖赚钱。

只能说大家都被利用了,包括自豪地提着这款环保袋的艺人,都被一个大牌设计师给利用了,沦为替她进一步巩固知名度的最佳宣传工具。真有心为环保贡献一分力,又何须推出指明是限量发行的包包来引起不必要的骚乱呢?除了用包包来装东西以外,看不出搞这些噱头能如何推动环保方面的努力。

突然想起本地多年前的Hello Kitty!娃娃热潮,搞到排队的民众把某快餐店的玻璃窗都挤爆了。想起来真觉得有点可笑。

那个不是plastic bag的bag bag下个月就要登陆新加坡了,希望本地的消费者可以理智一点,别上演香港和台湾昨天出现的可怕画面。



2 comment


奇……

9.40pm,刚赶完稿件,新加坡博彩公司的公关传来了sms,告诉我超过S$6,000,000奖金的多多博彩(Toto)的中奖号码是哪些。

1、5、9、10、11、15,外加额外号码27。怎么号码都这么小?

我和同事看了之后都摇头。想花点小钱买个中奖机会,但希望又都落空了。我和YT都笑说,要是自己挑号码,还真挑不出这样的组合,还真的得靠电脑选号,猜想应该没几个幸运儿能分享第一组奖金。

下班后回到家,一时好奇,上网看看。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有44人平分超过S$6,000,000的第一组奖金!每人只分到S$137,930。第二组奖金也有85人,其他各组奖金的得奖者也都很多很多。

不清楚是不是有史以来的纪录,但肯定数一数二吧。

我和YT还真有够倒霉了,这么多人中奖,我们各自的彩票却只中了两个号码,什么渣都没有。只能期待下一次……




0 comment

06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1:02 ¡¹



满肚子气……

记者这份工作的其中一项满足感,就是同一些工作上有来往的公关(PR Officers、Communications Officer)成为好朋友,而这种关系又不是建立在“记者-公关”的基础上的。

记者这份工作的其中一项让人很受不了的事情,也同公关有关,就是碰到那些“说话不算话”的公关。有时候气起来,真的是有想要杀人的冲动。

这回向某个政府机构(N字头的)发了一些问题寻求答案和要一些数字,负责的公关热情地说没问题,一定帮忙。她说有一些问题或许无法回答,因为不在她机构的负责范围之内,其他就ok,我听了觉得合理,当然也ok。

不论是口头上,又或是在电邮里,我都已经清楚交代说星期六得见报,所以请她星期五尽早回复。记得她满口“alright”,还以为包不会出差错。

结果,仍然是大失所望。

过了午餐时间,不见电邮信箱里有答复,于是拨电给那名公关。没人接电话,只好留言,希望她尽快回电话。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还是没有回音。也不知道拨了多少通没有人接的电话,叫人非常沮丧。

下午4点多,电话终于有人接了。没想到,她竟然说:“今天很忙,没时间帮你找你需要的数字。星期一给你,如何?”

我一听,简直是气爆了!回说:“不可以。我之前不是说明星期六得见报,你还说一定能答复。即使没有数字,也尝试回答问题啊。”

她说:“好。我试试看,等一下联络你。”老实说,对于这个说法,我已经不抱希望,被耍了一次,怎么还能叫人相信。

果然没错,直到写这则帖子的时候,电邮信箱里还是没有有关机构的回应。电话,当然是没人接。同事笑说,今天是星期五,大家都赶着下班,才没有人会理你。说得一点也没错。

公关不是万能的,这是当然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是万能的。我不可能奢求每一名公关都准时提供十全十美的答复,但是如果对方答应了,就必须努力尝试。

有什么问题都好商量,基本上,记者并不是不讲理的人。但到了快下班时间才来说没有做她答应要做的事,则是完全不可以被接受的!有困难,早点通知一声,让大家找出一个解决方案,而不应该把记者当傻子,让记者痴痴地等,临时才说下个星期回复,最后更索性失踪。

很抱歉地说一句,这样的公关真的是“很没有格”。奉劝其他公关还是别学这一套,只会把自己的名声弄臭,而名声是跟着人一辈子的。




0 comment

04 July 2007
¡¸ dancing away 23:32 ¡¹



毫无技巧……

前几天收看Fox News Channel,那个时段的节目谈论WWE摔跤手Chris Benoit弑妻杀子后自尽的案件。有怀疑Benoit是因为滥用激素(steroids)而影响了他的精神和判断力,进而导致灭门悲剧的发生,因此讨论重点是摔跤手是否在暗地里滥用激素,以及WWE的老板是否知道这样的情况。

节目采取对峙式讨论进行,除了新闻主播,还请来一名前WWE摔跤手(X)以及一名曾经被丈夫殴打虐待的摔跤手前妻(A)。

新闻主播单刀直入,把两个问题扔了给X。X就偏不回答问题,自顾自地说Benoit是如何爱妻子、爱孩子,说这是多么令人难过的悲剧,说整个WWE是如何地在哀悼。另一边厢,A很有条理地叙述前夫因为滥用激素,脾气异常暴躁,经常毒打她,她还被WWE命令不准把事情说出去。据A说,她看了好几年的精神医生,如今才有勇气把当年的遭遇公诸于世。

X见状,在语言上向A展开攻击,仍然没有回答原先的问题。这么搞来搞去,半个小时的访谈就快结束了,新闻主播脾气再好也忍受不了,脸色不太好看,再一次郑重提问两个问题。X这时才“甘愿”说摔跤手没有滥用激素、WWE有制度制止摔跤手滥用激素,重点全都略略带过。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你的反应会是什么?直觉告诉我,X根本就是睁眼说瞎话,否则也不会一直回避重要问题,直说些“废话”来浪费节目时间。如果说X想要为WWE辩护、想为WWE解套,他完全失败了。受访技巧零分、讲话技巧零分,他连一般人最基本的心理运作都忽略了。

说起技巧零分,不自觉想起范文芳来了。

总认为,她那天在电视新闻上明说报章记者追访她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简直是在谋杀自己的演艺事业。日后有记者想要访问她的时候,总会记得“采访范文芳是没有意义的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某方面的影响。

别以为自己说过的话没什么大不了。郑一姐当年的“我们只是同事,不是朋友”和范二姐本身的“我明年还有什么奖可以拿?”虽然已经是N年前的事情了,如今仍然是大家心目中的阿姐经典名句。



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