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的莫名世界 ~左想右想 什么都别想~: April 2007
25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3:55 ¡¹



后来……

只身在中国上海的YN晚上拨了通电话回来新加坡,同我们几个老战友聊天。话筒传来有一段日子没听见的声音,很高兴。

最后轮到我和她谈话时,她问了我一个有关我的问题,问我是不是会发生某件事情。霎时间一头雾水。有这么一回事吗?怎么连我也不知道。

笑着说,她人在上海,怎么比我还快收到风?两人笑了笑,然后转换话题。

挂上电话后想想,倒不是不可能的事。近期,身边就发生了不只一次“大家都知道了,当事人后来才知道”的情况。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到后来才知道要发生某些事情了,而自己只能随波逐流,那种无奈,除了感叹,还能如何?



2 comment

23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2:35 ¡¹



一年半……

不知不觉,原来已经过了一年半了。

18个月前因为试车时高速驾驶而导致车行女销售员死亡的李达文(26岁),昨天终于被控上法庭。这一天,相信很多人等了很久。

这起车祸当初一发生,任何人都不难推测出汽车在车祸发生时的车速有多快。突然急转、冲过中央分界堤、同对面马路的汽车和货车相撞,然后再翻覆坠落地面,除了“快”,相信很难找到另一个更合理的理由。

相信不少人都想看看法律最终将如何惩治被告。被告本来不会那么令人讨厌,但好死不死,他最近在互联网论坛(internet forum)留言说不知道要买哪一辆车,因左右为难而感到很烦恼,进而被网友认了出来,引来连连炮轰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不知悔改”的表现。

记得18个月前事发之后,我摸上了被告的住家,希望能够采访到当事人。很幸运的,在门外碰到被告一家人吃完晚餐之后回家。

被告的父亲瘦削,被告不太像他。向被告父亲表明身份、道明来意,希望能够了解被告的处境和接下来的打算,也当作是给被告一个机会,从他的角度来说明这起事件。

被告的父亲表示了解我有工作在身,但是不太方便接受访问。我们才说了几句,被告便出现,把家人推进屋里,然后甩门。

对被告的印象,仅止于他那“很不好看”的脸色和“洪亮”的声音。如何评价这个印象,有点说不上来。是不是不知悔改?我不知道。

车祸是可怕的。特别令人觉得可怕的,是很多时候司机都不会死,死的是车里的其他人。这不难理解,因为人性使然,司机一定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让自己在车祸中受到的损伤尽可能减到最低,同车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这能算是变相谋杀吗?法官也不会判出个所以然来。你可以说是“谋杀”,但是“凶手”受到的惩罚不可能等同于谋杀案被告的下场。公平不公平?很难说。但我相信这世上应该没有所谓真正的公平。



0 comment

21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00:14 ¡¹



硬邦邦……

赶回家看《娱乐新闻毕业了》之前,先到住家附近的Esso油站的便利商店买几样日用品。晚上将近11点,每个加油泵旁都停了车,门庭若市。

只有一个柜台在收费,另外两个柜台都没有服务,四个员工有三人忙着在算收银机里的钱,赶着要交班。

顾客在1号柜台前排成长长一条人龙,收银员突然要顾客全都移到3号柜台,因为1号柜台的收银机得结账了。顿时大乱,顾客争先恐后,插队的插队。平日,我会耐心地再排队,但这个晚上不知为何就是心中有气,转过身把手中的物品都放回架子上。

什么都不买了,回家算了。

叫人生气的是,油站一点也不重视服务水平。

每晚的10点多、11点,都是这个油站的繁忙时间,管理层不可能不知道。为何不调整交班和结账的时间?要是只要小小的调整,就能给予顾客更好的服务,应该乐于这么做才对啊。为什么就是要把一大群顾客都困在便利商店里?

外国朋友经常批评新加坡人不懂得变通,做事硬邦邦。的确一点也没说错!




2 comment

20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3:36 ¡¹



步入历史……

星期五了,台湾TVBS的《娱乐新闻毕业了》特备节目的最后一集播完了。这个陪伴不少人的娱乐新闻节目寿终正寝,正式成为历史名词。不看,以后都没得看了,还好赶得及回家看重播。

看着制作单位剪辑的节目旧画面,心有点酸。

如果没记错,TVBS的《娱乐新闻》应该是台湾电视史上的第一个娱乐新闻节目,一路走来14年。不敢说它的结束是必然,但是随着台湾电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的结果并不在意料之外。

虽然不舍,但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结果。台湾的娱乐新闻节目越做越泛滥,形式越来越乱七八糟,为了争收视率,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做。TVBS的《娱乐新闻》与其苟延残喘,还不如轰轰烈烈升天。

更担心的,是非常喜爱的中天频道《康熙来了》可能也很快告别电视荧光屏。记得蔡康永说过,当小S再次怀孕休息之际,就是《康熙来了》永久退休之时。

不敢想象没有这个节目的日子会是多么无聊乏味。这个节目虽然说不上是最优质、最有教育意义的综艺节目,却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欢笑,让人顿时忘却不少烦恼。很大部分得归功于两名主持人的无间配合。

反观本地的电视节目,真是越来越像一滩死水。电视剧,再说也无谓;一度百花齐放的综艺节目,也明显在走下坡。这样的一滩水,很难叫人愿意一脚踩下去,避都来不及了。

前阵子访问媒体发展管理局(MDA)电视、电影及广播司长文树森,谈新加坡电影的未来发展。文树森先生是前优频道的总舵主,我们很自然便聊到了本地电视节目所面对的问题。

他强调不是要打压以前的竞争对手,但是不得不承认本地电视节目的素质正在下降。他指出,本地电视目前还有一班死忠的观众在支持者,但是年轻观众正在逐渐流失。听毕,有同感。

他说,如果等到死忠观众老的老、“去”的“去”,电视台才愿意来正视问题,一切都已经太迟了,有线电视和IPTV已经锁死了观众群,本地的无线电视节目到时找谁来看?

这不只是收视率的问题,更是价值观的问题。长期收看外国的电视节目,新加坡人的价值观明显会受到影响,本地人原有的价值观将被扭曲。是好是坏,现在很难说,但相信是谁都不想看见的结果。

相信新加坡政府尤其不想有这样的发展吧,but we are on this collision course and there seems no way to stop it,at least for now。



0 comment

14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2:50 ¡¹



搬搬搬……

很怕搬家,因为每每心烦意乱,忙完后体力和精神都虚脱。不论是真搬家,还是办公室里的座位调动,都是如此。

越是怕,越会发生。才从《联合早报》搬来《我报》一年整,又说要搬了,虽然不是很远,隔“两条街”而已,但是想到头皮都发麻。再千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在星期六回来搬家,还好Ah Hoon也回来了,有人作伴,没那么无聊。

看着原来的座位,资料、杂物满桌,连桌子底下也装了一箱箱,真不知道要从何着手才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电脑“分尸”,搬到新座位去,重新组装好了,才来烦其他的。

东西那么多,总不可能全部都搬,于是大开杀戒,把“不要”的东西都丢掉。说是“不要的”,但又好像样样都有用,丢了可惜。去年这时候从《联合早报》搬过来的时候,也是这样,虽然扔了很多东西,但是还有不少舍不得丢掉的资料和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

这一回不能再这样,一点要心狠手辣,否则是苦的是自己,到时又得找地方来塞东西。这次果然狠下心肠,扔掉的东西竟然能装满两大个塑料桶。

一边丢、一边搬。完工时,原来已经过了六个小时!天啊,真有够折腾人的。

虽然说是完工了,但不尽然。后来搬累了,索性把东西塞进纸箱里,先扔到新座位底下去。

欺骗自己把东西做完了,到头来还是要再多忙一场。  : (



2 comment

13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1:47 ¡¹



让环保在这个小岛上起飞……

住家楼下的再循环垃圾箱(recycling rubbish bin)两个多星期前付之一炬,替代的再循环垃圾箱至今没有出现。

或许是有人把再循环垃圾箱当成清明时节焚烧冥纸的冥纸桶。难道是那些晚上经常聚集在组屋楼下的青年贪玩,放火烧垃圾箱来取乐?

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这起破坏公物事件都凸显了新加坡环保硬体设施的不足。一个再循环垃圾箱被烧毁,居民的环保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会跟着被中断。

虽然同一个邻里的其他组屋楼下也有再循环垃圾箱,但有什么比自家门前就有再循环设施,更能鼓励居民从事环保?

建屋发展局(HDB)上个月推出我国第一个组屋区生态邻里“绿馨苑”(Treetops@Punggol)。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当时说,如果有更多人愿意住在绿色组屋里,HDB日后会继续打造生态邻里。

这是好消息,但是政府要更积极推广环保,就必须在打造生态邻里之外,为全新加坡的组屋居民提供更完善的环保硬体设施。

“绿馨苑”的每座组屋都会有中央再循环物垃圾槽(Centralised Refuse Chute for Recyclables),让居民在住家同一层就能够再循环纸张、玻璃、塑料、布料和铁类等的垃圾。  这种环保设施不应该局限于生态邻里,所有组屋都应该有类似设施。

让日后兴建的组屋设都有中央再循环物垃圾槽,技术上应该没问题。为进行翻新的组屋增添这种垃圾槽应该也不会太难,蔡厝港2道第297C座组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只有尽量做到让大家都觉得方便,环保工作才能在这个小岛国真正起飞。

或许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如此“宠坏”新加坡人,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民不也能在“更不方便的情况”下能把环保本分做好吗?

话虽然说得没错,但这样的比较是无谓的。解决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既然明知道新加坡人希望能“更方便地从事环保工作”,就应该针对情况来开药方。

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民的环保意识,但是文化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地球已经等不及了。理想的做法,或许是在予人方便的同时,加紧推广环保意识的努力。

说到为所有组屋增添基本环保设施,当然不能不提到钱的问题。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应该由政府买单,不应该转嫁到居民身上,这看来也合乎情理。

环保确实是人人有责,但更是国家问题、环球问题。要保护我们的居住环境,新加坡人必须尽一分力,不过还是得由国家政府来主导这份努力。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在组屋区里看到更多的中央再循环物垃圾槽、用洗手水来冲洗马桶的综合式马桶等环保设施。




0 comment

12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1:49 ¡¹



声音……

昨天下午搭德士回办公室,上车只说了:“司机大哥,您好。麻烦你载我到Toa Payoh North。谢谢。”

一路上,没有多说什么,闭目养神。

当德士快到办公室时,司机大哥突然开口问我是不是某某某。有点吃惊,以为是他认出了我的丑模样,因为《我报》偶尔会刊登我的大头照。

原来不是哦。他说:“是你的声音。你以前不是有上1003的‘众议院’记者会吗?”

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已经好久没有上电台广播节目了,上一次大概三四个月前,是安娜晚上主持的“安娜私房话”,而不是文鸿的早班节目“众议院”,亏司机大哥还认得我这把声音。

电台广播的影响力实在不能小看,尤其是Radio 1003的魅力。  : )



3 comment

11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0:35 ¡¹



吃力不讨好……

李显龙总理今天站在火线上为调高公务员(包括内阁部长和他自己)薪金一事“辩护”,更宣布他会把五年的加薪额全数捐献出来做慈善。

有人愿意捐钱帮助社会上需要援助的不幸一群,肯定是好事。不管是真心为了做善事、想要解套,还是要挽救形象,用意为何,并不是那么重要。

站在火线上捍卫所实行的政策,是当总理的必要责任,但吃力不讨好,尤其是关乎到部长加薪。

理由并不复杂。当政府一再宣称新加坡经济好转,但大多人民都感觉不到实质改变时,即使政府再如何拿出一堆数据来说明大批公务员离开公共部门,或强调得以高薪吸引和挽留人才,以确保新加坡持续繁荣,不能接受的人肯定还是不少。

即便是argument听起来合理,很多人还是can't buy it,特别是年轻的新加坡人。

理由同样简单。新加坡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凡事都有appraisal,在学校求学、在工作岗位上,甚至是私人生活里,大家都被养成了习惯被评估。问题也就来了,该怎么评估政府的表现来决定内阁部长们的薪金?

同国家经济表现挂钩?虽然数据说经济好,但大多人民丝毫感受不到,这样来评估内阁部长的表现,相信不能叫人心服口服。

难道同大选表现挂钩?执政党的得票率下降了,相信执政党也不愿意如此来挂钩,风险太大。

事情已经成定局,现在讨论也改变不了事实。或许下一次再做调整之前,再来好好研究研究,但是相信永远也找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评估方式。



0 comment

10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19:42 ¡¹



退休……

刚过去的星期日,和另外一个胖子去探望退休了两年多的一名前摄影同事,深深感觉到什么是“退而不休”。

这名前辈向来闲不向来,最近更经营一个马来熟食摊位。以他的年纪来说,经营熟食摊位相当耗费精力,但没听见他喊苦,反而是看见他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

那天试吃了Nasi Lemak,饭一进嘴里,就感觉到与众不同。不像一般椰浆饭只有浓浓的椰汁和班兰叶(pandan leaves)香味,他的椰浆饭还有一股姜的清香,顿时多了层次感,是相当有趣的搭配。

听他说,原来他看中姜对人体的益处,于是决定为椰浆饭多添一个主角。创意,其实就是突发奇想。

除了经营熟食摊位,他还有好几项副业。真是不得不佩服他,精力如此旺盛。

如果有兴趣品尝与众不同的椰浆饭,不妨到Bukit Batok Street 52 Block 506组屋咖啡店的Talkin Point Nasi Lemak Corner走一趟。



4 comment

07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00:37 ¡¹



折翼的天使……

没有气味的榴莲,还有人气吗?这是《我报》星期六封面的醒目标题。

事缘泰国的一名知名科学家培育出了没有榴莲气味的新品种榴莲,认为能够让那些原本不喜欢榴莲的人爱上它,甚至是打开通往美国和欧洲市场的大门。

但是,没有了那股味道的榴莲,还称得上是榴莲吗?

根本就是落入凡间的天使,背上的双翼折断,再也飞不回天上了。

真的有必要那么强求,花30年时间来改造榴莲,迎合那些本来就不吃榴莲的人?这些人不见得会因为榴莲没有了那股“臭味”而突然爱上榴莲,因为他们原来就不喜欢榴莲。

像《联合早报》美食记者黄卓伦说的,食材没有了“真味道”,怎么吃都没有意思。不喜欢某种味道的人,大可不吃那样食物,而选吃其他食物,没有必要强求。

感觉像是男女闹别扭。“我很爱你,但是不喜欢你AA,不喜欢你BB,……,也不喜欢你ZZ。等你把这些都全部都改掉了,我们再来谈结婚的事吧!”

真的爱那个人吗?全部都变质了,所爱的那个人还算得上是原来的那个人吗?

(P/S:文字输入系统打不出“木字旁的莲”,所以变成“榴莲”了。)




7 comment

02 April 2007
¡¸ dancing away 21:12 ¡¹



冷水……

星期六昏睡了一整天,隔日去做脚底按摩,再次面对“年纪不小了”的“残酷”现实。

“多亏”中学时期的TAF(Trim and Fit)计划,因为超重而被强迫大量(真的非常大量)运动,四年下来,左膝盖逐渐出现毛病,演变成这辈子无法摆脱的梦魇。

告诉按摩师Alex,左膝盖周围每逢星期一都会痛得死去活来,而且一弯膝就会想流眼泪。有趣的是,每次都痛一天半左右,到了星期二中午就会没事。

Alex左按右按几下,检查了一会儿,便发现我左膝盖的筋有问题,是长期劳损所致。原来是周末做运动之后,筋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问题便浮现。Alex笑说,人的身体就是这样的,平时有问题是很难察觉的,所以就以为没有事,一旦受到刺激之后就会爆发出来,逼得我们不得不去面对。

他给我的建议很简单:①路走少一点、②走路慢一点、③路程长,得分段走,中间要休息、④运动量不要太大,尤其是减少刺激膝盖的动作。

听起来似乎不难做,但是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我喜欢走路,而且走得快,要改变习惯,很难。运动量不要太大?我也想啊,但是这样只会让人向横发展。实在矛盾。

Alex还提醒我,少吃辣、少吃酸,因为两者对病情不好。他还嘱咐我避免喝冷的饮料,免得加重膝盖的疼痛。他不忘说:“年纪越大,越应该避免喝冷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原来已经到了“应该避免喝冷饮”的年纪了,霎时间接不上话。

有些事情是明知道的,却不容易做到。放弃冷饮,有点要命,尤其在这种热天气里。

还有,从外头回到家之后不要马上洗脚,更不要马上就洗澡,得让热的身体先降温才能冲洗身体。道理很简单,长辈们也苦口婆心说了不知道几十年,但是habit dies hard,更何况平日工作回到家都已经过了11pm,只想早点洗澡休息,管他什么大道理。



0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