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的莫名世界 ~左想右想 什么都别想~: October 2006
31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23:27 ¡¹



海豚与鲨鱼……

海豚吃人?鲨鱼美丽?

今天早上采访了“林金山纪念奖学金”的颁发仪式,奖学金是要帮助那些修读英文和母语及相关文化、文学课程的低收入家庭的在籍大学生。四名获颁奖学金的学生在台上朗读了他们各自以母语所创作的一篇短诗。

非常喜欢其中一名奖学金得主诗歌中的描述。他写道,大海中有吃人的海豚和美丽的鲨鱼,当人寻找到救生艇时,应该感谢那条鲨鱼。

如果不读完整篇诗,相信不少人会摸不着头脑,以为诗中的描述有误。其实不然。

“大海”拟作人生,“海豚”是顺境,而“鲨鱼”就是逆境。

顺境未必一定是好事,它可能只会让人沉沦。逆境也未必一定是坏事,它或许能够让人成长。当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时,就像是爬上了救生艇,我们肯定从中学习到了些什么宝贵的人生经验,所以要感谢逆境。

因此,海豚会吃人,鲨鱼是美丽的。如此年轻的笔触,以生动的描述道出了如此高深但又浅显的哲理,让人佩服。

这样的道理其实应该不难理解,却有很多人看不穿人生大海中的一个个考验。

星期一晚上,我又在写有人跳入地铁轨道寻短的新闻,心里是难过的。这新一起事故很可能是所谓的copycat effect造成的,死者可能是从不久前发生的另一起事故中得到“启发”。这让我想起2004年8月31日,一天内一口气采访了两起类似事故,想起来只有叹气。

非得踏出这一步吗?如果你也在放弃生命的边缘,问问自己,死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死,会否给你身边爱你的人制造更多问题、给他们带来永不磨灭的痛苦?

人漂浮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肯定会多次遇到鲨鱼。与其被鲨鱼吃掉,倒不如努力寻找救生艇,让面目可憎的鲨鱼变可爱、变美丽。

当然,凡事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愿大家共勉之。



1 comment


追……

朋友S说他要离职了,而且走得还相当急。他说,考虑许久之后,觉得还是应该放手一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事自己最爱的工作。

新工作的稳定性不比他原来的工作,收入也很可能因此比较不稳定。他说不要紧,反正是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当作是用金钱买自由。

听他这么豁达地说,心里不得不佩服。

现今社会已经没有铁饭碗这一回事了,大多数人都努力地维持原本拥有的稳定。要出走,往往都先确保新工作岗位的回报不会比原有的差事来的差劲。能够轻视金钱回报的人还真的不多。

这让我想起另一名朋友A,他两年前也是心怀梦想,飞往新的世界去。那一个新世界同样是收入不比原来的老地方好,但是他也义无反顾。如今他还好好的,仍然从事着他最爱的工作。

人因梦想而伟大。

飞吧,追逐自己的梦想去!蔚蓝的天空会为你绽放笑容。



0 comment

25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02:03 ¡¹



疑惑……

和一名新进的同行聊起,他感慨地说道,越是采访社会新闻,越是让他感觉到很疑惑。有时候,明明他采访回来的东西此刻没问题,但所谓的“事实”到了第二天却变了样,和自己原本采访到的内容不符。难道是他的工作能力有问题?

我安慰他说,做这行就是这样的了,新闻无时无刻都在改变,没有东西会永恒不变,就算是生活中的一般事物也是如此。一名网友在同事咏梅的部落格便写道:“相信是不同人在不同时间采访到不同的人,不同人又可能在不同时间说过不同的话,说的量的多寡也不同。”相信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会举双手赞成。

我采访意外新闻和社会新闻的六年来,确实碰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些受访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因此言而不尽,但最可怕的是有人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当我们继续跟进挖掘新闻时,慢慢发现更多事情之后,会让我们惊讶不已。一次两次、两次三次,再多几次,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也正因为如此,资深记者或有一定经验的记者在面对一些社会事件时,往往能够很冷静地看问题,并且很快地就能猜出“事情真相”的五六成。但新人却未必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当知道更多细节时,难免会同一般读者一样大掉眼镜。

新进同行如今正在经历这个阶段。他有点难过地说,世界好像越来越灰色,越来越不黑白分明。明明以为是“好人”,怎么会变成“坏人”?明明以为一些人值得同情,情况却原来不是如此。

这也是新入行记者适应期必须经历的另一方面:不要太快对人、事、物下定论,很多事情是会让人看走眼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道理千古不变。

告诉这名同行,采访社会新闻最挣扎的,是明知道一些所谓的“事情真相”,但不方便报道。不报道,不会影响到公众利益。不报道,往往因为1、没必要打落水狗,2、顾全已逝者的颜面、不破坏他们的名声。碰到这种情况,才更叫人难受。

同行,看开点、别灰心,世上不如意事繁如天上星斗。一步一脚印慢慢走、慢慢学、慢慢看,逐渐就会抓到更多采访新闻的窍门。

祝福你。 : )



2 comment

23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03:33 ¡¹



风……

夜里忽来风,吹进屋内,带来阵阵寒意。

白天积聚的郁闷,经冷风一吹,散得无影无踪,通体舒畅。

风继续不停吹,传来“沙沙”作响。虽不见窗外景况,但不难想象那绿树风中婆娑的姿态。

突然有寒意上心头。这风势之强劲,还叫人意想不到。

想想,也差不多是时候了。正值秋末之际,冬季就在转角处,难怪冷风肆无忌惮。

咏梅那天才说,吃完中秋月饼,酒店和其他商家很快就送圣诞蛋糕到办公室。

果真如此,上星期四Marina Mandarin美味的红豆绿茶树桐蛋糕和中药材火鸡,宣告圣诞季提早来临。 就像今晚突来的风。

冷风仍然不断。若有蛋糕、火鸡加一杯热茶来暖胃,岂不痛快。想念那天的味道……



2 comment

20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23:35 ¡¹



该?不该?

失业散工跳进地铁轨道自尽,后续连连。

中午在报馆碰到《早报》的XL,她刚从外头回来。问她采访散工遗体出殡的情况如何,答案叫人惊讶。“出殡日期临时改了,突然说要过两天才火化遗体!”

据报道,突然有这样的决定,因为有公众表示赶不及到灵堂为死者上一柱香,丧事服务公司于是在征询丧家的意见后,延后出殡的日期。

像之前的“黄娜事件”一样,当不幸家庭的遭遇被报章报道出来之后,新加坡人突然又“热”了起来,仿佛是大家的手指扣紧了机关枪的扣扳机,向外扫射爱心。一大早,《我报》、《早报》、《新明》和《晚报》的热线就响个不停,拨到SPH总机的电话也数不清,大家都想知道如何捐款给出事的家庭。

到中午为止,才短短一天,丧家就已经收到了超过S$15万的帛金,而且帛金还没点算完。再加上出殡日期延迟,金额肯定还要翻多两翻。新加坡人的爱心,不能说是不惊人。

大家是否应该放缓脚步,看清楚状况,再伸出援手呢?假设说,帛金达到S$30万,让死者遗孀用个10年,照顾15岁和13岁的儿子,一年也有整整S$3万,应该也绰绰有余了。更何况,到时两个孩子也能够自食其力,并且照顾患有痉挛的母亲。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行善不是坏事,也值得鼓励。

但是,行善的同时不能忘记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要急着把手上的钱往外推。

只懂得送钱,并不是做善事,只不过是盲目地满足自己想要帮助他人的欲望罢了。真正的行善,是先评估过状况,然后按照自己的能力,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

谁是真正有需要的人?这个很难说,因为世事常变幻。这一刻迫切有需要的人,下一刻可能已经不再如此。聪明人做善事,懂得观察情况,把资源同真正有需要的不幸人分享。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像雪球越滚越大的那笔帛金,该如何管理?并不是要怀疑遗孀管理财务的能力,不过是担心患有痉挛的她照顾两个儿子,就已经够她心力交瘁了。更该提防的,是可能在她身边出没的有心人,随时都有可能使到众人的善心化为乌有,让她和孩子又陷入困境中。

或许能够成立一个基金委员会,来协助管理这一大笔帛金,每月拨款给死者遗孀,确保她能够安稳地过日子。市理会(CDC)也好,居民委员会(RC)也好,甚至是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PAP PCF)支部也好,应该都能够扮演这个角色。问题是,这种事情,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才能实现。

这个不幸家庭,真叫人忧心。

***** ***** *****

《我报》刊登了以“门关上了,谁还能伸出援手?”为题的相关报道,我接到了一些反馈。有人不满地表示,这样的报道似乎在暗示死者跳地铁轨道自尽,是他活该。

必须解释的是,这篇报道的原意并非如此,而是想要探讨为何没有邻居帮助这个家庭,为何没有人为这户家庭寻求援助。惊讶的是,邻居们都不清楚他们一家的困境,因为这一家人仿佛封闭了自己的世界,不让其他人进入。至少对邻居们而言,他们觉得是如此,结果他们和RC都无法及时给予援助。

这样的死法,是活该?

是不该!

既然认为山穷水尽,不得不了结自己的生命,有这样的勇气,为何就没有勇气活下去来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是CDC拒绝帮助,即使是已经欠了一屁股债,也应该努力寻求出路。

天无绝人之路,上天不会摆一条绝路在任何人的面前。绝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

闭起眼睛跳到地铁轨道上,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容易的方法”,因为问题直接推到了自己心爱的人身上。心爱的人将一辈子活在阴影中,而这正是逝者的自私所造成的。

别以为丢下家庭不理,就是“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的伟大想法。这不过是自私!



2 comment


感触……

截稿之后,大伙儿围在一块儿聊天,谈到Radio 1003已经开始搬迁进入大巴窑北的报业中心,星期六起就开始在我们大楼里正式广播了。大伙儿好奇心起,于是下楼看一看电台的办公室。

装修得相当不错,看来在这里办公应该非常舒适。

突然,一阵感触划过心头。

这里,曾经是前优频道新闻的直播室,亲切的主播们每晚坐在主播台上为广大的观众播报当天最新的新闻。不过,这个景象于2004年12月31日晚上落幕了。

如今往头上一看,当时挂灯的铁架依然还在,但视线往下移,看见的却是一张张办公桌。主播台早已不见踪影。

回头望了一望,电台的播音室原来是我们记者剪辑新闻片的剪片室。记得那时候,记者、剪片师、编辑、导播,都在这地方冲进冲出,每晚和时间赛跑。

我在《联合早报》跑的是意外线,采访迟发生的突发意外事故或罪案新闻,经常都是最后一分钟才能赶回报馆。碰到这种情况,主播们都已经开始播报新闻了,我的新闻稿才刚交到她们手上,新闻片还没有剪辑。

看着墙壁上的时钟,秒针、分针嘀嗒嘀嗒地向前移动,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怎不叫人心慌?多亏有经验丰富、速度超快的剪辑师搭救,每每才得以化险为夷。现在想起来,还是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这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唯一的遗憾,是2004年12月31日那天,我在泰国采访南亚大海啸灾难,没办法在新加坡陪伴优频道新闻同仁走过重要的历史一刻。这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

或许有人会劝说:“何不就把过去放下?”

不是放不下。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人总是会缅怀过去、回忆过去美好的种种。如果不是这样,人也就不会是人。

优频道新闻曾经在这个空间里开出了一朵奇葩,祝愿Radio 1003也能继承优频道新闻的勇态,开出灿烂的花朵。



0 comment

18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18:16 ¡¹



说话……

说话,真的很简单,只要张开嘴巴就行了。

但是,一句不经意的话却可能是一把利刃,伤害了人。

或许,说话的人把这些话当笑话,认为无伤大雅。

不过,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其实,不是听者小气,只不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感受。

往往,伤害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0 comment

16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17:06 ¡¹



瘫痪……

今天仍然烟雾弥漫。

望出窗外,尽是一片迷蒙。即使人在户内,也不敢使力呼吸,怕一不小心就把肮脏浑浊的空气吸进肺里,伤害到自己。

国家环境局(NEA)的网站资料显示,截至2pm,PSI(空气污染指数)又冲破了100大关。看了就叫人叹气。

关心的肯定不只我一人,千千万万个新加坡人都在为烟雾问题摇头苦恼(好像夸张了一点)。何以见得?到傍晚5pm为止,NEA的网站今天至少瘫痪了两次,都是因为访客流量过高所导致的,肯定是大家抢着上网查看最新的PSI。网站瘫痪一次,时间还不短,少说也一个小时。

走过窗户,再望一遍。天还是灰蒙蒙的,人都高兴不起来……



4 comment

15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20:41 ¡¹



太阳……

三名妇女约在食阁内见面,有一人迟到。

迟到的A一来到坐下,就把B的那碗红毛榴莲冰拉了过去,毫不客气地舀进口里。A一边吃一边埋怨:“怎么这么酸?酸死人了!”C解释说,B有糖尿病,不能吃得太甜,所以甜品没下糖。

A竟然回说:“她不能吃甜,不代表其他人不能吃甜的啊!”一边说,手中的汤匙还不断往碗里舀。

人啊,总是爱以自我为中心。

以为自己是太阳,其他人就像是地球、火星、水星、木星等星体,围着太阳转。

以为自己是发光发热的太阳,其他人就像是地球上的万千生物,没了太阳就不能活。

如果真以为自己是那万能的太阳,小心被烧伤,等到烧得只剩下灰烬,其他人理都不理你。

(抱歉,无法造字,不能正确地打出“榴莲”。)



4 comment

12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00:12 ¡¹



一个橙……

受访者谈起新入行的学徒时说:“一个橙终究是一个橙,无论怎样都不会变成另一种水果,怎么变都还是一个橙。我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橙变成一个更好的橙。”

他清楚了解“一种米养百种人”的道理,因此不执著于彻底改变一个人,让那个人百分百合自己的心意。即使有人这么做,也不见得会成功,因为橙毕竟还是橙。

曾经和朋友A谈到另一名朋友B,A非常不喜欢B有时对人的态度或讲话时没有礼貌。我认识B也很多年了,知道他直肠子,有时未必是有意的,但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副“我才不管你感受,我喜欢就好”的态度。

劝A看开点,我说:“B就是这样的,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他。他未必是有意的。”但A坚持不能够因为B天生这样,其他人就得迁就,甚至是委屈自己来接受B的无理,无论如何B都必须改变自己。

想想,A说得也没错。

B或许真得意识到身边的人对他的不满,而改变自己对人的态度。但毕竟B原本就是橙,我也不敢奢望他变成苹果,只要他能变成一个“更美味的鲜橙”就好,他身边的人高兴,相信他也会更愉快吧!

(这有趣的“橙之论”出自于哪一名受访者?敬请留意明天的《我报》。)



10 comment

09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00:31 ¡¹



站在那一边……

好友结婚摆酒,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忙了一天,早上帮忙“闯关”接新娘,晚宴时帮头帮尾。有一点累,但愉快。

这样的场合,长辈和好久不见的朋友们除了问说最近工作和生活如何,就是我最怕听到的问题:“怎么样啊?几时轮到你啊?”

每每我都耐心地解释:“那个人还没有出现。加上现在够忙碌了,也不是时候谈感情。”此话一出,肯定还有下文。长辈也好,朋友也好,都会“鼓励”我一定要奋起直追。

话说得容易。当心定不下来,又没有心理准备时,总觉得还是别害人害己了。

转过头,碰到两三年没见的学妹,聊了几句之后,“几时轮到你啊?”竟然从我嘴里溜了出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之中站到另一边去了。



6 comment

06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22:55 ¡¹



烟锁狮城……

趁着中秋夜,大伙儿在截稿之后上天台花园点灯笼来应应景。想要瞧瞧那一轮明月,但抬头看了几看,都好像没看见月亮。

不是嫦娥姐姐施法把月宫藏了起来,而是烟雾蔽月。

真的是蛮吓人的。连眼前的一座座组屋都是朦朦胧胧的,远一点的景物完全看不清楚,和平时很不一样。这种朦胧一点都不美,伴随而来的是那呛鼻的烟味。

才在天太花园站了三五分钟,喉咙就已经疼痛起来了,有一种很不舒服的灼热感。这可不是夸大其词哦。

我们原本还以为昨晚的烟雾情况已经够糟糕的,看来今晚的空气素质更差。国家环境局的资料显示,今天(包括昨晚)的PSI(空气污染指数)是80点,创下三年来的新高。猜想,明天(包括今晚)的PSI应该又会是另一个新高!

环境局估计接下来的PSI不会冲破三位数。我还是保守一点,先别信以为真,否则到时更失望。

情况有多糟糕?就连坐在应该是密封的冷气办公室里,居然也能够很明显地嗅到烟雾的臭味。真叫人难以置信。

每年印尼的烧芭季节,烟雾都飘洋过海到邻国,困扰着许许多多的人。据报道,今年更夸张,连西太平洋的岛屿都有这些可恨烟雾的踪迹!

印尼当局一直说在努力打击农民非法烧芭,但是烟雾情况却十年如一日。邻近国家都承诺了会在不同方面支援印尼,但如果印尼不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来,一切都只是枉然。

在空气中是建不了城堡的,尤其是这么污浊的空气。别做梦了,快醒醒吧!



2 comment

05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00:39 ¡¹



Equal but opposite reaction……

走进餐馆,四个人点两道主菜,又或是五个人只点一道甜品。结果,店家不高兴,顾客也不愉快。

发生这样的事,到底谁是谁非,他人无法评定。即使人在现场,也未必能够厘清是非黑白,更何况是人不在场。如果跳脱事件,倒是能够讨论消费者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服务不好,就全都是服务人员的错吗?这倒未必,消费者有时也得负上一定的责任。

前几天到一家馆子,点了酸辣汤和一个简单的小菜。隔壁桌的客人比我早一步点了较复杂、费工夫准备的菜色,看见我的食物先上桌,满脸不高兴。 妇女趁着侍应生经过她后面时,很不客气地问说:“是不是忘记把单子递进厨房了?”语气不好是一回事,开口之前没有先截住侍应生是另一回事,搞到那名侍应生一头雾水。

在投诉之前,为何不先想想自己的投诉到底合理与否?

用餐后到一家连锁书局购物。一名40岁左右的妇女冲到柜台大喊大叫:“为什么没有韩剧《宫》的DVD!?昨天不是说今天一定还有货吗!?”收银员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状况,但还是尽力帮忙找DVD,结果轻易地就找到了。妇女接过DVD,没有为自己的失礼行为道歉,也不说一声谢谢。

新加坡人的基本礼貌到哪儿去了?

牛顿的第三运动定律(Newton's Third Law of Motion)说,to every action (force applied) there is an equal but opposite reaction。这不只适用于物理现象,人面对不同情况时产生的反应也印证这一点。

尝试设身处地想想,如果自己是服务人员,被顾客无理对待,心情肯定不好,服务素质也极有可能会受影响。虽然说服务人员的责任就是提供良好服务,但人既然是感情的动物,心情就难免会波动。如果你仍然认为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出现,那幻想自己遭到上司无理欺压,相信你就不难感同身受了。

当然,不是所有新加坡消费者都是一张可恶嘴脸。每个地方肯定有态度好的消费者,也有坏的,不过是比例问题而已。

但如果硬是要比较,新加坡的消费文化肯定不是华人城市中的翘楚。到过台北和香港几趟,亲眼见到当地顾客和服务人员之间的良好互动,大家各取所需。总的来说,两地都给我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

相比之下,更凸显出新加坡人的平均文化水平比不上台北人和香港人,也因此较不懂得尊重他人,至少对服务人员的态度确实如此。

“顾客永远都是对的”只是服务人员用来提醒自己提供良好服务的教条,消费者千万别迷信这种说法。有理无理,大家心里明白。想要得到良好服务,自己就应该先尊重他人,同时也别吝啬脸上的微笑。



2 comment

03 October 2006
¡¸ dancing away 19:15 ¡¹



红花雨……

同事Ah Hoon捎来了一封电邮,里头有一个链接(link),是台湾歌手赵咏华演唱的《红花雨》Music Video。说是MV,但原来主要都是台湾的“百万人民倒扁”行动的画面。

Ah Hoon形容说,“温柔之中带点悲情”。

真是形容得一点都没错。赵咏华那婉约的歌声唱着轻柔的词曲,暗喻着部分台湾人要陈水扁总统下台的诉求。正因为她的歌声特质,使到歌曲隐约透露出这群人不满陈水扁、但又无力立刻轰他下台的那点无奈。

且不谈政治,不得不佩服人的创意。能够以自己的专长为一大伙人的共同理想尽一份力的同时,又不牺牲掉创意和美感,是何其困难之事。

这首《红花雨》的意境优美,单看歌词,可以解读为男女之间无法割舍的感情。换个角度来看,把歌词套进“百万人民倒扁”行动中,又觉得很贴切。

“飘着雨、迎着风,雨过盼风清
 你牢记、我牢记,家就在这里”

这就是文字所能散发出来的魅力吧。它能引人入胜,过后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天马行空一番。

有兴趣的朋友,可到http://www.im.tv/vlog/personal.asp?FID=718856看看。

By the way,歌词出自小虫和洪宇的手,曲由小虫和Johnny Chen. H联合谱写。MV里有完整的歌词。

讲到创意,提提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这部闻名遐迩的百老汇音乐剧明年3月将再次在新加坡公演,相信是音乐剧爱好者的福音。今天出席了记者会,听见了饰演男主角Phantom(即Erik)的Brad Little现场演唱剧中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叫人心痒痒的,非常期待3月快点来临。



2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