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的莫名世界 ~左想右想 什么都别想~: May 2007
30 May 2007
¡¸ dancing away 23:21 ¡¹



江湖大战……

战争1:

今天出席了SingTel(新电信)的媒体说明会,听SingTel负责人介绍今年内会推出的IPTV(Internet Protocol TV,互联网协议电视)服务和其相关技术层面的细节。

在进行讲解时,负责人免不了会打压竞争对手(虽没有指名道姓),把其他人的服务素质评得差劲。这也正常,商场无父子,更何况不是父子。

纸上谈兵并不吸引人,负责人当然得现场示范自家IPTV服务的功能才能服众。虽然示范播放的节目不多,但系统功能果然相当吸引人,相信日后会吸引到不少有消费能力的年轻消费者。

你出招,他当然也得回敬两招来保住客户。看来,SingTel推出IPTV之际,付费电视市场必然有一场恶斗。当然,消费者会从这场战争中获益。输家?说不定是free-to-air的电视节目。

谁笑傲江湖、谁主宰天下,如今还言之过早。正如SingTel早前进行测试后所搜集到的消费者意见指出,要赢取消费者的欢心,节目内容会是一个关键。如果不想eat dirt,大家都得buck up。

**********

战争2:

是行人和脚踏车骑士之间的战争。

晚上从镇中心步行回家,大约1km的路程,我几乎被脚踏车撞上三回!没错,是三回!

每一回,从背后而来的脚踏车都无声无息的,等到发现时,脚踏车已经风驰电掣地从我身边冲过。只要差5cm或10cm,意外就发生了。

按一下车铃,很难吗?!

为何不在脚踏车上装置照明灯?有灯,至少前面的行人有可能看见灯光而有所警惕。

不是我针对脚踏车骑士,但是不少骑士在人行道上的表现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占少数。想到有关当局有意在一些组屋区把脚踏车使用人行道的做法合法化,就只想摇头。真叫人害怕,如果很多脚踏车骑士还是不听教、不为人着想,不知道会有多少无辜的行人要遭殃。

好不容易挨到快到家门口,以为肯定安全了。完全错误,又差点被撞倒!这回是驶上人行道的电单车。“三字经”差点就脱口而出!



0 comment

29 May 2007
¡¸ dancing away 18:35 ¡¹



照片……

去年的今天,写了一篇《又拍照了》的帖子。今天再写一篇同拍照有关的。

去年创报之前,《我报》团队真的是拍了好多次照片,有在trade launch上拍的啦、为了报上署名拍的啦、为了公司内部刊物拍的等等等,连6月1日早上在Raffles Place派报纸,也拍了好多照片。自此,好像没有再拍团体照了,直到今天。

原来已经一年了,时光真的如箭飞逝,总在人不注意的时候从身边溜走。

今天拍照,换了场地,用的是另一个摄影室,大家的站姿和一年前没什么不同,还是那个样子。

不同的是,照片里的面孔多了,新成员来自“我报网”。由于人多,大家得拼命向前、向内挤,同时确保摄影同事看得见我们的样子。还真担心这么一挤,我身上会漏脂肪,搞到满地都是油,那时就难堪了。

可惜,XS人在台湾、WZ放事假、G放病假、JY和WL因为工作而赶不及回办公室,要photoshop好多人进去才有完整的全家福。

可惜,YN和SS因为各自的理由而脱队离去,也不在照片里头。

可惜,这是YL最后一次和我们一起拍全家福,至少按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是这样。

**********

(以下是刊登在《我报》一周年特辑里的小感言,是删改前的版本。)

对一年前的5月31日记忆犹新,“如临大敌”最能描绘新闻室当天的气氛。原因无他,因为《我报》6月1日创报,5月31日算是第一天“正式”运作。

《我报》出街的国际新闻第一棒由我负责,陈水扁、吴淑珍、赵建铭、马英九和丁守中把我搞得团团转。由于没有写国际新闻的经验,一直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疑神疑鬼哪里出了错。

大家努力用笑声掩盖心中的紧张与不安,表面谈笑风生,但内心都在担心读者的反应。

一年匆匆飞逝,台湾政治依旧天天“精彩”,似乎改变不大。反观《我报》不再是刚出生的BB,而是已经在学步了。

《我报》的成长,一路上有你。感谢。



3 comment

27 May 2007
¡¸ dancing away 09:14 ¡¹



大块头……

读了同事SH写的Sony Ericsson负责人专访,突然坠入记忆长廊之中。

只因为walkman一词。也就是卡带式随身播放机。

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Sony的招牌walkman或许是一个笑话,但是在当年科技不如现在发达的时代来说,可是一项不小的发明。

记得我的第一台walkman好像是小五、小六时买的。幼时家贫,已经不记得储蓄了多久才买得起这台“大玩意儿”。拿在手中,像是抓了一块砖头,四四方方、设计简单、没什么线条可言,真的是很大块头。

但外形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好多人快乐很久。当时人手一机,情况就像是现在人人一台mp3播放机一样。在巴士里、在地铁里(当年也是新潮玩意儿)、在自己屋子里、躲在校园的某一个角落里,大家播放着自己的卡带,独自享受耳机里所传来的喜爱音乐和歌曲。

卡带当年的价格也不便宜,每一个都是宝。买不起卡带专辑,就买比较便宜的空卡带,然后拼命听电台广播,广播员一播出自己喜欢的歌曲,就手忙脚乱地按下家中Hi-Fi的按钮,把歌曲录起来。有时歌曲已经开始播了,广播员还在讲话,又或者是广播员在歌曲中间过门音乐或歌曲快播完时讲话,气得叫人直跺脚,恨不得把广播员碎尸万段。这样的“傻事”,做过的人可不少吧。

卡带专辑也好,CD专辑也好,都有一个问题,不是里头的每一首歌都好听。于是乎,在walkman大行其道的那些年里,冒起了一门新生意。有唱片店提供“录歌服务”,顾客只须要写下自己喜欢的歌曲,店家就帮忙把来自不同专辑的歌曲翻录到一个卡带里。依稀记得,60分钟的卡带收费$12,90分钟的收费$15 ,在当时来说并不便宜,但仍然客似云来。

花无百日红。随着科技进步,再风光的walkman也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厄运。取而代之的CD walkman以及再后来的MD player,也曾经被人如珠如宝地捧在双手中,但其风光也同样昙花一现。

时代不同了,在样样都讲求数码化的年代里,数码音乐播放机才称王。样样都在变,这世界果然没有永恒。




7 comment

24 May 2007
¡¸ dancing away 20:45 ¡¹



六百多万元……

6,280,000这几个数目字真的是很大的魅力,尤其是当数字前头还带着S$。

多多博彩(Toto)的第一组奖金连续几期没人赢走,像滚雪球一样滚到S$6,280,000。有谁不想今晚能获得财神爷的眷顾呢?

怕投注站排了长长的人龙,一直催同事早点去吃晚饭,免得越接近晚上开彩时间,人龙就排得越长。几个同事听到说有这么多奖金,也都兴致勃勃要下注。

大家都在幻想要是真的福星高照,一定要怎样怎样,要做这件事,要做那件事。中不中奖都还是未知数,就已经开始作白日梦,真是人的天性。

走到外头,才发现投注站竟然没有人龙,字迷疏疏落落的。难道是奖金没过S$10,000,000,吸引力不足?不会吧。要是独赢S$6,280,000,也够了,不用S$10,000,000。(又在作白日梦。 :p )

才没两三分钟,我们一群人都下了注。现在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要是你也在期待45分钟后的开彩,祝你好运了!但是第一组奖金要留给我哦,其他的给你。 :p




3 comment

21 May 2007
¡¸ dancing away 23:47 ¡¹



效率……

今天下午收到某个政府部门某位公关捎来的电邮,通知说她今天离职。

回了一封电邮感谢她自我入行以来这些年所提供的帮忙,并且打听她的动向。她回电邮说新工作暂时不会再同新闻媒体有接触,但日后如果需要帮忙,肯定会联络我。

我又回了一封电邮感谢她,并祝她All the Best。过了一两分钟,电邮信箱里有新邮件,是她部门的电邮系统发来的,说我刚才的那封电邮没有顺利传送到我注明的电邮信箱里,因为那个电邮地址并不存在!

把事情告诉其他同事,他们无一不“称赞”该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高。根据系统记录,我的最后一封电邮是在5.39pm发出的。5.30pm下班时间才刚过,电邮地址就废掉了,难道还不算办事效率高?

如果每个政府部门都像这个政府部门一样,在回复媒体的询问、回答公众的疑问,以及处理公众的申请等事务时,也能展现出如此高超的效率,大家一定非常高兴,this will be a better world。 :p




4 comment


又要消失了……

今天上班途中,一如往常地经过某座建筑物,惊觉这座熟悉的建筑物已经开始拆除了。

上星期经过,建筑物还好好的,怎么才一眨眼,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在这座建筑物里度过了半年多的岁月,回忆不少。虽然并非全都是好回忆,有一些还不是很愉快,但这座建筑物毕竟记录过我生命中走过的一段路。如今它即将从地球表面消失,心里竟然有些不舍。

那一段回忆突然间好像爆裂成一块块,埋没在断垣残瓦之中。

在小岛国的不断建设过程中,保留那些负载着共同记忆的实体是如此奢侈,你我都没有永久拥有它们的权力。



0 comment

15 May 2007
¡¸ dancing away 21:47 ¡¹



争道……

脚踏车骑士和行人争用人行道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搞到双方都很不愉快。
  
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和交通警局如今合作进行检讨,看是否要让脚踏车在人行道上行驶,反应相信呈两极化:脚踏车骑士拍手叫好,行人则不表赞同。

消息公布之后,相信会引起一些人的好奇。怎么脚踏车在人行道上行驶,需要LTA和交警的批准?根据目前的交通法令(Road Traffic Act),脚踏车是不能在人行道上行驶的,正确的行驶通道是马路。这也就是说,很多人每天都在犯法。

LTA列出数据,说去年涉及脚踏车和电动脚踏车的交通意外有507起,因此有必要检讨放宽条例,考虑是否要让行人和脚踏车骑士共用人行道。

如果允许脚踏车在人行道上行驶,骑士面对的危险的确会大大减低,不用担心会被汽车、电单车,甚至是罗厘给撞倒。不过,行人的风险会相对提高。以我所居住的蔡厝港区为例,骑脚踏车来往住家和镇中心的居民不少,不时发生脚踏车在人行道上差点撞倒行人的事件。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04年初在后港发生了一起82岁老太太在人行道上被从后而来的电动脚踏车撞倒的事件。老太太脸部和手脚都受了伤,在医院里住了三天。

我也曾经几乎被撞倒,心中的那股不愤,想必大家都能够理解。当然不是所有脚踏车骑士都是鲁莽的,但的确是有不少不顾他人、只顾自己方便的骑士。有好多次,看见过脚踏车在人行道上风驰电掣,遇到前方行人多的时候,骑士猛按车铃,并且大声吆喝,经过行人身边时还不忘骂几句。

淡滨尼本月27日将率先展开试验性计划,允许脚踏车在人行道上通行。该区议员伍碧虹希望脚踏车骑士使用人行道时,能够注意到行人的安全,大家才能愉快地共用人行道。

共用人行道会是最好的办法吗?毕竟人行道就是要给行人使用的。

一些组屋区便特设脚踏车专用道,骑脚踏车的居民不必同行人争用人行道,也没有了在马路上骑车的危险。

很可惜的是,脚踏车专用道在本地仍然不普及。不知道是不是有关当局没有远见,不认为会有越来越多居民骑脚踏车,因此在设计组屋区时没有同时考虑建造脚踏车专用道。即使是之前没有打算,也不代表日后不能建造脚踏车专用道。虽然有一些组屋区增建了脚踏车专用道,但是这个步伐实在是太缓慢。

随着巴士车资不断上涨,骑脚踏车来往住家和镇中心的居民相信只会越来越多,建造脚踏车专用道不会是多余的,反而是越来越有必要。

在已经完全发展的组屋区(mature estates)里找空间增建脚踏车专用道或许大费周张,又或许并不容易,但为了居民的方便及安全,有关当局总得努力尝试。



0 comment

13 May 2007
¡¸ dancing away 20:17 ¡¹



分别……

名校生挥拳打年长的巴士车长,引起一阵不小的哗然。如果事件中的主角不是名校生,而是一般邻里学校的学生,会是如何?

当然还是备受关注,但是引起的波澜可能没有那么大,只因为很多人都迷信名牌,对所谓的名校学生有既定印象。

曾经同资深的教育线同事讨论过“名校vs邻里学校”的话题,她不认同一般人认为名校生比人强的看法,认为邻里学校的学生也可以有作为。环境或许是有分别,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到头来,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

我也念过所谓的名牌学校,也同样很排斥名校生就高人一等的这种迷思。

以前念书时,听到一些同校学生数落其他学校的学生,直说XX学校的学生lousy、YY学校的学生素质差、ZZ学校的学生不比自己棒,脸上露出那种瞧不起人的神情,实在有够可怕的。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学会自我催眠。

真的,名校生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要是说名校生的成绩考得好,只因为这些学生善用环境、资源来为自己开创未来。不要忘记,也有成绩考得很差的名校生,当然也有考得很好的一般学校学生。

真的,名校生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名校生也一样会乱发脾气,一样会失去理智地乱打人。



4 comment

12 May 2007
¡¸ dancing away 01:18 ¡¹



搭档……

好友结婚,昨天一大早和其他几个好友去当“兄弟”,帮忙接新娘。早上的工作忙完了,中午得宴客。不巧的是,又被拉去当婚宴司仪。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当司仪的,因为每每上到台,我都会感到紧张,即使之前的准备工夫做得再好。我倒宁愿坐在台下舒舒服服地吃用餐、谈天。

昨天的情况比平常情况糟一点。前几天都忙着工作,有点团团转,没有坐下来好好准备司仪的稿,结果昨天真的是临场发挥。

我最怕司仪搭档比我还紧张,我会因此莫名紧张起来,这样的情况以往发生过几回。好在昨天的搭档配合得好,一切才迎刃而解。这名搭档是新娘子的同学,我们从来没见过,但默契还不错。

像好友说的,“又过了一关了”。




4 comment

11 May 2007
¡¸ dancing away 00:33 ¡¹



头发……

2007年5月10日,肯定是李名顺最难熬的一天了。

前前后后拖了几个月,他酒后驾驶导致车祸的案件昨天终于下判了。老实说,四个月监禁期的判决在意料之中,一点也不叫人讶异。原因无他,只因为有一条“没下车帮助伤者”的控状,简单来说就是hit and run。

有同事问我,会不会同情李名顺?坦白说,我倒不会,因为他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那行为是否是在“极度惊吓和混乱的状况”中发生的。熟悉的律师朋友便指出,这样的判决是norm,没有因为李名顺是名人而重判或轻判。

李名顺昨天上午出现在法庭外时,一身整齐装扮,头发明显经过一番打理。我还对同事说,他应该是刚理了头发。

等到案件下判、获得保释,傍晚离开法庭时,原本梳理得非常整齐的发型变了型,有些头发out of place了。

想必被关在法庭拘留室的三个小时,李名顺是度时如年。他肯定感到沮丧的,堂堂一个红小生,居然落得如此下场。或许不自觉地,他就把手推进头发里,就像我们一些人沮丧、无助时的自然反射动作。

红星也好,名人也好,遇到挫折时,同一般人是无异的。




0 comment

09 May 2007
¡¸ dancing away 00:01 ¡¹



改变……

一名读者发了一则sms来,说星期二的《我报》一则有关马来西亚回收牛奶的新闻里出现了“登嘉楼”三个字,对《我报》感到非常失望。

Sms只是寥寥数字,没说清楚是什么意思。和同事讨论之后得到的最“合理”结论:这名读者还停留在“丁加奴”时代。

平时有阅读报章、有留意马来西亚新闻的读者,应该都知道Trenggannu这个州的中文译名已经改为“登嘉楼”。不记得改了多久,但肯定不止一年。马来西亚方面当时决定“改名”之后,第一时间通知新马两地的新闻媒体。

名从主人,合情合理。像是韩国政府决定把首都Seoul的中文译名“正名”为“首尔”,我们不可能执著地硬是要沿用旧称“汉城”。

记得以前在早报的时候,也经常接到一些读者的热线投诉,说这个字用错,那个词用错。记者、编辑每天冲线写新闻,忙中难免会有错,但也有不少读者根本搞不清楚状况,胡乱投诉一通。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男读者投诉说报上的“仿佛”两字错了,两个字都应该从“彳”(双人旁),不是单人旁。事实上,这名读者并没完全说错,要是有“错”,也只错在没有跟上时代。
耐心地向他解释,从双人旁的是旧写,从单人旁的是新写,而且已经改了相当久了。告诉他说,本地报章的中文用词用字以中国北京的为标准,本地学校课本教授的内容也是这样。

不知道是他耳背,还是根本不愿意听其他人说话,一直打断我说话,自顾自地在电话另一头说“以前老师在学校教我们的是双人旁,我没有错,是你们错”等类似的话。

他越讲越激动,而且不断重复说过的话,还不让我有机会插话,这样一通电话竟然长超过五分钟。由于对方是读者,我不可能说出“以前警察是穿短裤的”这种话,但最终忍无可忍,硬是插了一句话说:“如果你不满意,可以去向北京投诉。”语毕,挂上电话。

时间的巨轮不断转动,凡事都可能随着岁月流逝而改变,语言同样不例外。像“林荫”改成“林阴”之后又改回“林荫”,又或是“身份”改成“身分”之后又改回“身份”。

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才能传达标准用法给读者们知道,常常也被搞得昏头转向的。读者们,也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变迁哦。



1 comment

08 May 2007
¡¸ dancing away 08:24 ¡¹



去年这时候……

一年了。应该有一年多了吧。

Auntie,你还好吗?在天空的那一端住得还愉快吗?当你拨开云朵朝人间窥望时,有看见我们吗?

又或者只是无聊的人类的一种奢望,以为人辞世之后,天上总有一个栖息的地方等着我们。

一年了,大家的生活如旧。唯一不同的,是Anna一家又“搬家”了,现在人在德国,也不清楚他们过得好不好。好想到那里走走,看看老朋友。

Auntie,你还好吗?



0 comment

06 May 2007
¡¸ dancing away 21:10 ¡¹



满腹烦恼……

近来身形不断向横发展,会不会是因为体内的烦恼多到要爆出来?

有些事情左想右想,就是无法干脆做出决定。明知道拿了决定、走出那一步,对自己是好的,但总是三心两意、犹豫不决,懒得采取主动。结果,问题就一直闷在肚子里,越滚越大。

一直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着,对身对心皆不好。

人变得懒怠,懒得出门、懒得做很多事情,工作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身体健康也莫名其妙拉警报,是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烦恼”二字威力还真不小,真得好好想想办法来解决。



2 comment

03 May 2007
¡¸ dancing away 01:32 ¡¹



Don't play play……

固执、任性,驾车时千万不好有这样的特质。

近中午时分搭德士上班途中,经过恶名昭彰、连接KJE和BKE的支路,碰巧遇上车祸,又有一辆汽车冲撞上支路左边的防撞栏。

车祸刚刚发生,黑色汽车撞得毁不成形,隐约能看见车头在冒白烟。两个年轻女子忍痛走出汽车,一脸痛苦的样子,手臂和脸部都挂了彩,鲜血直流。

这条支路可“出名”得不得了,曾经就有报章报道这里一年内发生N起车祸,LTA(陆路交通管理局)得花大笔金钱不断更换被撞毁的防撞栏。

这条支路的弯度非常大,而且很急。设计上或许并不是很理想,但既然已经成为定局,驾车者拐弯时就应该按照路牌指示,乖乖放慢车速。不是要保护防撞栏,而是保护自己的性命。

我通常经过这条路段时,不是搭德士,就是搭朋友的顺风车,不论是前者或后者,司机都会小心翼翼。虽然有一定危险,但是他们都异口同声说,其实只要按指示把车速降到50km/h就肯定没问题了。

虽然明知道是这样,但还是有很多人在拐弯时冲冲冲。难道是嫌命长?

一星期前,我才看见LTA的工作人员更换防撞栏,一星期后看见两个鲜血直流的女子吓得哭了出来。下一回还会看见什么呢?真是不敢想象。



0 comment